发布时间:2025-05-05 点此:171次
文 | 徐苑蕾
屈臣氏,一度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的“现金牛”。在最挣钱的时分,该品牌每天都为李嘉诚进账超4亿,为其港口、地产等其他商业板块供给了重要的资金支撑。
不过,屈臣氏在我国商场却正在遭受隆冬——自2019年起,屈臣氏我国保健及美容产品的赢利已接连6年下滑。2024年,其出售额同比下降18%,EBITDA(税息折旧及摊销前赢利)更是骤降55%。
近来,艺人郭晓婷发文,直指自己购买的一次性内裤上疑似呈现霉斑或污渍的异物,随后有网友指出,该款一次性内裤系屈臣氏旗下产品。实际上,屈臣氏出售的产品近些年屡次堕入质量争议,顾客投诉不断,品牌诺言遭到严峻冲击。
面临电商途径的剧烈竞赛和新式美妆调集店的兴起,在我国商场,现在屈臣氏的线下零售形式现已显得无能为力。
自营产品惹争议,因产品职责屡被诉
近来,艺人郭晓婷在微博发文,称自己购买的一次性内裤上疑似呈现霉斑或污渍的异物,并晒出图片。随后此事冲上热搜,在谈论区则有网友指出,该款一次性内裤系屈臣氏旗下产品。
3月16日,屈臣氏我国发文称,正在对有关产品的出产环节进行全面复查和追溯,一起已暂时停售该产品。
据媒体报道,前述涉事产品由东莞市芬乐制衣有限公司代工出产,托付出产企业为广州屈臣氏个人用品商店有限公司,天眼查司法案子信息显现,该公司曾屡次因产品职责胶葛被申述。
揭露信息显现,早在2009年,屈臣氏便上架自有品牌,以完结差异化竞赛。依据《BUG》栏目发现计算,现在屈臣氏的自有品牌现已掩盖饮品、护肤、彩妆、个护等多个品类,除了同名品牌屈臣氏之外,还包含卓沿、睿致肌、Collagen等品牌。
一位美妆职业人士表明,屈臣氏自有品牌产品多经过代工厂完结出产。该人士坦言,“美妆和护肤品的毛利率十分高,而屈臣氏自营品牌产品的价格遍及在几十元到100、200元之间,加上屈臣氏对供货商的账期至少半年起,可想而知,自营品牌产品的本钱有可能是十分低的。”
《BUG》栏目发现,在黑猫投诉途径上不乏针对屈臣氏自有品牌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。此外,屈臣氏也曾因私行制造化妆品、虚伪宣扬产品等问题被商场监督办理部分屡次点名和处分。揭露信息显现,最近一次是在上一年11月,上海市商场监督办理局检查发现,屈臣氏出售的“TOUCHBeauty”品牌电动洁面仪和眼部美容仪因标志和阐明项目不合格被点名。
我国门店出售疲软,赢利连降6年
官网材料显现,屈臣氏为屈臣氏集团旗下零售品牌,事务遍及16个亚洲、欧洲及中东商场,运营8000家店肆。在我国内地,屈臣氏进入了超500个城市,具有近4000家店肆以及6500万会员。
屈臣氏集团背面的母公司是港股上市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长和”)。依据长和2024年成绩陈述数据,公司零售部分的收益总额为1902亿港元,同比增加4%;税息折旧及摊销前赢利(EBITDA)为164亿港元,同比增加1%。
据了解,长和的零售部分首要由屈臣氏集团旗下公司组成,其间保健及美容产品分部在零售部分收益占比到达近九成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,长和零售部分的收益增加首要靠欧洲商场带动,该商场奉献营收占比到达60%。而在我国商场,屈臣氏我国保健及美容产品成绩下滑严峻,显现出疲软态势。
财报数据显现,2024年,屈臣氏我国保健及美容产品收益总额为135.08亿港元,上年同期为164.53亿港元,同比下降18%;EBITDA为4.67亿港元,上年同期为10.42亿港元,同比下降55%;EBITDA毛利率则从6%降至3%。
依据计算,自2019年开端,屈臣氏我国保健及美容产品EBITDA现已接连6年下滑,2018年对应EBITDA仍高达45.57亿元。
此外,屈臣氏我国保健及美容产品的店肆数量以及同店出售额也在萎缩。长和在财报中指出,2024年,我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事务的同比店肆出售额下降了15.3%,而2023年为增加1.8%。到2024年末,屈臣氏我国保健及美容产品店肆数量为3875家,与2021年高峰期的4179家比较削减约300家。
谈及屈臣氏在我国商场的式微,前述职业人士以为,最首要的原因仍是在于电商的冲击。“美妆和护肤品都是标品,相对电商途径来说,屈臣氏的价格并不具有竞赛力,并且购买体会和售后服务也不如线上,比方门店的导购有出售KPI,往往会用力过猛地给顾客引荐产品。”
该人士还泄漏,屈臣氏门店在下沉城市的成绩体现要好于一、二线城市。可是,跟着KK集团旗下的调色师The Colorist、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出资的WOW COLOR等美妆调集店新玩家加快扩张,屈臣氏线下门店的顾客也被分流。
事实上,屈臣氏在我国也曾发力数字化布局,自建线上途径。2017年开端,屈臣氏连续推出莴笋App(2018年改名为屈臣氏App)和微信“屈臣氏小店”小程序。据前述职业人士泄漏,其时屈臣氏从唯品会挖来了不少职工,在小程序上也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,广告投进、异业协作等流量全都导向小程序,可是终究作用也不太抱负。“一方面是屈臣氏没有电商基因,另一方面是顾客对屈臣氏是线下门店的心智没有被改动。”
李嘉诚兜售,淡马锡再提IPO
屈臣氏在我国的式微,或许从李嘉诚兜售之时就已注定。
屈臣氏的前史能够追溯到1828年,其前身为一家在广州兴办的名为“广东大药房”的西药房,首要出售药品和保健品。1841年,这家药房迁至香港,并更名为“香港大药房”。尔后,其事务范围逐步扩展到化妆品、百货范畴,乃至饮料。
1981年,屈臣氏迎来前史性的转折点——被和记黄埔(现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)收买并成为其全资隶属公司。这一收买标志着屈臣氏正式进入香港商人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地图。
接手屈臣氏后,李嘉诚专门从英国聘请了零售连锁超市阿斯达(ASDA)的履行董事韦以安前往香港办理屈臣氏。1972年,李嘉诚收买百佳超市,目的进一步“做大”屈臣氏,2000年到2005年,他又斥巨资收买欧洲多家零售商协助屈臣氏打入欧洲商场。
而在我国内地商场,屈臣氏与万达、中粮等地产巨子达到协作,获得了优先进驻权,以较低本钱敏捷扩张。1989年,屈臣氏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大陆个人用品商店,标志着其正式进入我国大陆商场。在21世纪初,屈臣氏以均匀每年200家店的速度在我国内地跑马圈地,门店数量从2005年的200家增加到2011年的1000家。
屈臣氏一度成为李嘉诚商业帝国的“现金牛”。在最挣钱的时分,屈臣氏在全球开了超越1.6万家门店,全年营收超越了1600亿,相当于每天都为李嘉诚进账超4亿,为其港口、地产等其他商业板块供给了重要的资金支撑。
2013年末,商场传出屈臣氏将在香港、伦敦两地同步上市,估值高达1920亿港元到3120亿港元。可是,2014年头,在分拆上市传言短短半个月后,其时的和记黄埔忽然宣告,以440亿港元的成交价格向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出售屈臣氏24.95%的股权。这一行为让屈臣氏的上市方案放置,也被外界解读为李嘉诚对屈臣氏未来的开展情绪慎重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上一年,屈臣氏第二大股东淡马锡再次提及IPO方案,表明屈臣氏上市方针未变,详细时刻将由公司董事局及办理层决议。不过,屈臣氏在我国商场的成绩下滑,或许会影响其全体估值,成为其IPO路上的“绊脚石”。
下一篇:李嘉诚父子,钱生钱真简单
相关推荐